文化时评:规范中文译名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05-03-11       浏览次数:3626       文章来源:

一场围绕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许传玺“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身份的争议,正在中国法律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掀起波澜,并再度引发海归者学术头衔失真之争。   争议焦点在于对美国法律机构TheAmericanLawInstitute(ALI)的翻译。许传玺把ALI翻译成“美国法律研究院”,把“会员”翻译成“院士”。一些法律专家学者则认为,ALI应被译为“美国法律协会”,许传玺的身份应译为“成员(会员)”。这样他的“院士”头衔将不复存在,许的学术地位和身价必然大跌的同时,其个人诚信也会受到强烈质疑。   笔者并不精通英文,无意对ALI的翻译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只想跳出事件(特别是个案)谈事件,以寻求彻底解决之道。   随着“海归潮”的汹涌,越来越多海归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支重要推进力量。但由于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传统的不同,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名称都有所不同,以至于职务职称的称谓也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过程中的一词多义,难以实现一一对应,使得国外的学术头衔在翻译过程中人为拔高,造成“局部失真”现象。如美国宇航局聘任的合同公司的工作人员也竟成为“美国宇航局首席科学家”,美联储的普通工作人员摇身一变成为美联储首席经济学家等等,“老鼠变大象”的神话在国内不断上演。   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老鼠变大象”的现实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事者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语境不同造成的解释不同。不可否认,语言不同和语义差异是其中的一个不利条件,因此语言障碍成为国人识破假象的一个并不神秘但却很难捅破的“魔布”,给一些有意无意夸大头衔提高身价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但这块“魔布”并非不可捅破。   原因很简单,问题主要出在政府和用人单位一味追求人才的高头衔,根本不去也不愿意去认真核实其国外头衔的真实性,包括政府和用人单位都乐见“平地起高楼”,最好能一日千丈,哪管它是不是空中楼阁。   就拿许传玺事件来说,中国政法大学有没有能力核查他的身份,甄别他的头衔?如果不能,那教育部呢?   其实还有最简单的方法,我们能否先打个问号,那就是此前众多专家学者对ALI的翻译都错了,只有当事人自己翻译的对?   到底谁翻译的对,仅仅通过民间争议和辩论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笔者由此想到一个彻底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那就是由国家权威部门或组织规范中文译名。即将与我国交往密切的国家的机构名称、岗位名称、职务分类及名称、科学学术领域的学术职称和头衔以及一些重要社会民间组织名称、性质,在进行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的中文翻译,形成专用术语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以来,不仅妥善解决了海归学术头衔“局部失真”问题,也会为国际间的诸多交流清除障碍,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