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文学翻译类”奖项的首次空缺震动国人,为何信、达、雅的文学作品成为绝唱,国内翻译界一片“死气沉沉”?与此同时,中国这几年来不遗余力主推的“文化走出去”也效果甚微。而另一方面,随着图书业市场化的发展,外国出版社却为无法接触到国内优秀
翻译图书资源而无奈,众多中国民营出版商眼看着国外市场就是走不出去。中国图书翻译业到底遇到了怎样的瓶颈?
中国图书翻译界存在着一个层层转包的固定模式:国家制定图书推广计划、出版社负责策划国家要求的翻译项目、民营公司承接翻译项目、
翻译公司具体安排翻译工作、具体的翻译人员负责
翻译,最后再一层层地反馈到出版社,再经过不断的反复最终形成一本翻译图书。
那么经过这样层层转包后的翻译类图书质量到底如何呢?答案显然易见:质量越来越差。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类”奖项的空缺无疑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现象。就在很多人陶醉于中国每年递增的中国图书出口额上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到这些图书在海外到底是何命运。
出版社 更多的是在完成“任务”
对于图书
翻译界层层转包的模式,五洲传播出版社国际合作部业务主管郑磊也是无可奈何。作为中国不多的几家直接对外图书出口的出版社,五洲传播每年要向全世界数个国家出口大批量的汉译英图书。
“不可否认,我们更多的是在完成国家给我们的出版任务。”郑磊向记者表示。长久以来,中国图书对外出口的主要方式是政府指导相关出版社,根据国家对外图书推广计划来选择所出版图书的选题、种类、数量。
“其实,这样推出去的图书在国外市场表现并不好。”郑磊坦率地说,出版社每年要承接很多国家的对外出版任务,而出版的图书大多是参加一些展览和交流,这些参展的书80%是中国传统文化类和宏观经济类的图书,销售出路很不乐观。郑磊向记者表示,五洲传播大部分翻译类图书都最终是通过国家采购的方式分发给各级对外交流单位,真正能进入市场的图书少之又少。
在这种国家宏观对外推广政策的指导下,就单纯的图书
翻译方面而言也是不容乐观。 郑磊介绍,由于成本问题,出版社并不肯花大力气组织外文编辑室,因此图书翻译外包就成了主要的方式。
“一般是将项目交给
翻译公司或者民营出版商,由他们负责组织译者编译,然后由我们来把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翻译的质量就无法把控了。郑磊对于外包图书翻译质量意见颇多。每次翻译的书稿还要找外国翻译者再进行相关的加工和润色,尽量让翻译的图书能接近西方的图书编辑思维。
翻译公司 激烈竞争中的低价翻译
中国民营图书
翻译公司一直处于矛盾的生存状态中。作为中国图书翻译链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翻译公司一方面要为出版社寻求高质量的翻译人选,另一方面也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中通过压低翻译者工资成本维持微薄利润。
从事翻译工作长达20多年的顾伟光是国内一家小型翻译公司的老总,他对此有着深刻的感受:北京的
翻译市场极为混乱。顾伟光向记者介绍道,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翻译公司在寻找翻译人员时尽量压低工资成本,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翻译质量的降低。
目前仅北京就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翻译公司,这些翻译公司中很大一部分业务就是承接图书翻译。市场上大部分的翻译人员以在校的外语类专业学生、老师为主。这些以兼职为目的的翻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可以想象,整体的翻译水平能有多高!”顾伟光给记者举例:目前出版社给翻译公司的价格一般在每千字100元到200元左右,为了获得尽量多的业务,
翻译公司之间恶性竞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取利润,翻译公司只能以更低的价格雇佣翻译人员。“一般雇佣大学生只需要50-80元每千字。”顾伟光说,如果抛开经济利益单纯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考虑,要想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一本中文图书的内容,最好的方式是让外国人去翻译中文图书。“但这根本做不到。”顾伟光严肃地说,一名水平较高的外国翻译者每千字的稿费基本在400元以上,这是翻译公司根本无法承受的。
事实上,
翻译公司一般会请外国翻译者对已经翻译完的稿件进行润色,因为就这样简单的工作,外国翻译者的稿费也要每千字100元左右。顾伟光摇摇头:“在这种情况下,还哪有心思考虑如何提高翻译质量,尽量能保证翻译不出错就已经很不错了。”